【营销创新】冯小刚如何号准商业电影脉搏
Fz/译 东西网 2010-07-29 20:00:042010-7-29 233

核心提示:有人说,《唐山大地震》标志着冯小刚的电影事业进入了新阶段。但如果他真的在社会责任上有所突破的话,就不会对四川地震的惨痛现实视而不见了。

 

在专家的手里,自然灾难总是旱涝保收的票房保障。如果电影中表现的,是中国死伤最为惨重的两次灾难,而手握导演棒的,又是51岁的导演冯小刚,那么票房收入就更是十拿九稳了。

冯小刚因为描绘不同角色和故事的天赋而吸引了千百万的普通中国影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新片《唐山大地震》规模宏大而又催人泪下,改编自作家张翎2006年描写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小说《余震》。那场灾害至少夺去了24万人的生命,但影片的改编工作直到2008年才得以成形。《唐山大地震》的首映,刚好选在了那场恐怖灾难34周年纪念日的前6天。

唐山已经成为了记忆,而四川尚没有从伤痛中缓解过来。但这在冯小刚的眼里似乎算不上麻烦。在某种层面上,冯小刚认为,“我们会让观众认为地震是真实的。”而在另一种层面上,冯小刚确信他会体面地传达出“人们心中留下的痛苦在几十年后仍然存在。”而在最后,他也有责任来讲述“一个好故事。”而上面的几点,也是观众对冯小刚所期望的。

1994年喜剧处女作《永失我爱》之后,冯小刚便凭借着十几部电影横扫票房市场。他并不像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张艺谋和陈凯歌那样具有艺术气息,同时没有在国际电影节上崭露头角,但这却并不妨碍他在主流电影中如鱼得水。冯小刚的事业起步于军队戏剧,在90年代初期,他凭借一部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风声鹊起,奠定了他在大众娱乐中的地位。 “我要思考观众是不是会来看这部电影。”冯小刚自己说道。

作为中国内地的第一个贺岁片导演,冯小刚准确地号准了电影市场的商业脉络。每年圣诞节和农历新年之间,人们在时间和金钱上都比较充裕,更乐于观看电影。1997年的首部贺岁片《甲方乙方》讲述了一群朋友根据客户的需求,通过假装演戏来挣取外快的故事。该片收入达到了500万美元,但制作成本不过是收入的六分之一。从那之后,冯小刚几乎每年出品一部贺岁电影,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最近一部,是2008年底的浪漫喜剧《非诚勿扰》。该片由冯氏电影的一贯主角葛优担纲主演,而同他对手的,则是来自海峡对面的女星舒淇。而在2010年年底,冯小刚还要放出该片的续集。

用电影评论家谭飞话说,冯氏电影的大受欢迎,帮助推动了整个中国电影市场向商业化迈进。“中国电影业已经从计划经济时代,迈向了当今世界上的第二大电影市场,而冯小刚则是这个进程中的一块里程碑。”谭飞说。“他已经通过自己的影片,和观众建立起了联系。”

冯小刚早前也曾拍摄过严肃题材电影(如2003年的《手机》,和2007年的《集结号》),但《唐山大地震》却是他所有电影中最为阴暗的一部。似乎是嫌致命的地震不够破坏观众的心理底线,影片中的唐山母亲被迫要在救援人员到达之前,在被困在倒塌建筑中的儿子和女儿之间做出生死抉择。她最终选择了儿子,但却不知道自己的女儿奇迹般地幸存了下来。对母亲的背叛念念不忘,小女孩逃离了自己的家庭,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养。32年之后,她前往四川帮助地震灾民。在那里,她看到另一位母亲是如何被迫做出了类似的抉择。这次经历改变了她对过去的成见。这种经历及其感性,但也打上了冯小刚的印记。

谭飞认为,《唐山大地震》标志着冯小刚的事业进入了新的阶段。“从这部影片中,你能看到他是如何从一位大众导演蜕变成为了具有更高责任感和道德标准的公民导演。”但是,如果冯小刚确实在社会责任感上有所突破的话,那便不会对四川地震中最痛苦的问题视而不见(哪怕暗示一下也没有)。《唐山大地震》或许会帮助观众将目光聚焦到国家的悲伤上面,但如同其他冯氏电影一样,它也刻意避开了任何会让自己不保的观点。

——北京的蒋程程(Chengcheng Jiang 音译)对本文亦有帮助。【21世纪网】本文网址:http://www.21cbh.com/HTML/2010-7-29/2MMDAwMDE4OTQ2M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