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聚焦】中国摩托三部曲
2009-11-9 216

“子规深夜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继《江门三部曲》、《邑商三部曲》之后,李桂生开始把目光对准江门在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摩托车。

子规深夜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继《江门三部曲》、《邑商三部曲》之后,李桂生开始把目光对准江门在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摩托车。《摩托三部曲》力图通过抛砖引玉,为江门摩界未雨绸缪,从而寻找差距,探求出路!

 

第一部

 

中国摩托之都:江门VS重庆

 

中国的摩托车行业已经走过了萌芽、起步和发展的时期,现已进入成熟及深化阶段。经过20多年的“大浪淘沙”,中国摩托车行业基本上形成了广东、重庆、江浙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广东以出产骑式车与太子车著称,重庆以弯梁车和大排量车见长,而江浙则以踏板车及电动车为主。重庆是中国摩托的“老大哥”,2007年继续保持全国产销量第一,成功实现了五连冠!同样实现了五连冠的还有江门大长江集团,从2003年开始,大长江的产销量就一直排在全国摩企的第一位!在大长江的带动和影响下,一大批江门本土的整车、零配件和终端销售企业逐渐发展壮大起来。这也就形成了江门与重庆两大区域的对垒格局。因此就目前中国摩托车的发展形势而言,江门和重庆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摩托车产业在江门和重庆都是举足轻重的,而且这两个地区从政府到民间,从整车到配件,从终端到车主,都有很高的行业呼声。本文试图从江门和重庆两个地区的实际出发,就一些大家关心的话题展开讨论,希望对江门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及摩托车产业界有所助益。

 

一、江门摩托冲击“中国摩托之都”的资本

打造“中国摩托之都”,应该说,江门还是有一定资本和优势的。简单而言可概括为“三个一”:一艘“产业航母”、一个“龙头老大”和一批“配件精英”。

“产业航母”——十几年前,江门的摩托车产业还是一叶名不见经传的“独木舟”,今天,江门摩托车产业实现了超过180亿元人民币的年总产值,是一艘名副其实的“产业航母”;

“龙头老大”——从2003年开始,大长江集团就一直稳做全国摩企产销量冠军的宝座,在2006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豪爵”品牌连续第三年获得行业排名第一,品牌价值68.51亿元人民币;而且2007年大长江一家的利税已经超过整个重庆摩帮!

“配件精英”——数百家江门零配件厂商是江门整车品牌迅猛发展的坚实保障,江门配件的质量也历来受到同行的青睐。以至于,在同一地区,同等条件下,“江门制造”能比别人卖多一两百到几百元不等的价钱。

 

二、“中国摩托车之都”——重庆还是江门?

重庆与江门两地在业界皆有“中国摩托之都”的美誉。但相比之下,重庆在2004年首次将打造“中国摩托车之都”的设想列入政府5年发展规划当中。在这份规划当中,明确提出了重庆市摩托车行业的发展目标:到2010年,实现产销摩托车900万辆,占全国的50%,实现销售收入700亿元,从而把重庆建设成为规模大、质量高、技术水平先进的举世公认的“摩托车之都”。可以看到,“中国摩托车之都”在重庆早有说法,并且已被写进政府发展规划和目标当中。那么江门呢?2000年,江门市政府出台《关于把江门市建设成为区域性制造业中心的意见》,明确把摩托车工业定位为江门市支柱产业之一;2002年,政府又批转下发《关于鼓励和扶持摩托车及零部件生产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在江门市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努力把摩托车及零配件产业提升为国内乃至世界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可见江门虽在“摩博会”上亦有“中国摩托之都”的提法,但我们从以上的内容似乎并没有看到称谓的出处,或者说江门各方并没有正式、明确地提出过这个称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就好比打仗,两军对垒,我们总不能连自己部队的番号都没有吧!江门是竞争“中国摩托之都”,还是另外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城市产业品牌?这个是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城市参与竞争时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江门摩托的“七大硬伤”

江门的摩托车产业发展到今天,无可否认,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江门摩托发展虽快,但产业起步晚,基础不扎实,缺乏整体营销包装等问题,也是不得不正确面对的。与重庆相比,江门摩托在产销量、出口量、企业配套、物流、产业基础等方面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笔者以财经观察者和行业媒体人的身份,通过与重庆的对比,从以下七个方面揭示江门摩托在发展当中出现和存在的问题,找出其软肋,供行内人士讨论及相关部门参考。

 

(一)城市品牌形象与传播手段

“城市品牌形象”,说得通俗点就是这个城市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什么。一提到重庆,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个工业发达的城市,尤其是摩托车工业,聚集了中国一大批实力雄厚的摩托车企业,俗称“重庆摩帮”:如嘉陵、隆鑫、力帆、宗申、建设等等。这就说明,重庆在城市品牌形象建设与传播手段上是很成功的。与重庆不同的是,很多人从未听说过江门,又何谈“城市品牌”?很多人都是先认识了重庆,才知道了重庆的摩托车工业;而江门则恰好相反!这正反映了江门在城市品牌形象打造上的缺失。

固然,城市品牌形象与这个城市的政治地位、经济影响力以及历史文化底蕴等,都有很大关系。但打造城市品牌形象还有一个很重要因素,就是传播手段。打造品牌需要向公众传播,传播就需要媒体。这种媒体包括行业报纸、杂志、网站以及一些大众媒体。而令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江门还没有一份本土的摩托车媒体!所幸的是,江门拥有全国最大的摩托车服务软件供应商——联壹科技有限公司,并通过共享联壹遍布全国的客户资源,建立了《中国摩界网》,从而打破了江门摩托“零”媒体的尴尬局面。可以说,江门的行业媒体及信息化产业还相当于一颗幼苗,需要政府及行业的支持和培育,这将是决定城市品牌打造以及传播成效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

 

(二)企业与企业家的包装和整合营销

   按照当今的社会经济趋势,相信没有人会否定包装和营销在市场中的的作用。“酒香不怕巷子深”、“有产品就有市场”的年代早已一去不复返。这在摩托车行业应该说是最有体会的,以前的摩托车企业根本不用考虑销售的问题,只要能造出来,就能卖得掉。随着形势的转变,今天的摩企,如果没有市场营销和整合传播,就只有死路一条。近几年,我们可以看到,重庆的力帆、嘉陵、宗申、隆鑫、建设等企业,借助各种媒介,频频出现在公众的面前,向大家展示着企业的实力和文化,并通过赛车、体育、明星代言等方式,进行整合营销。与此同时,各大企业的掌门人也纷纷从幕后走上前台:他们在为自己和企业塑造一种形象,体现一种精神,也在感染和凝聚着越来越多的人,还成了企业免费的活广告!力帆掌门人尹明善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我们几乎在摩托车行业的任何一个媒体和大型活动,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听到他的声音。他的传奇故事也和力帆一起,被传为了“摩界的神话”。

   相比重庆,江门的摩企和掌门人就显得黯然失色了。作为全国摩托车龙头老大的大长江集团,我们都很少看到有关的信息和活动,大长江掌门人王大威也极少在公众媒体露面,很多人都对他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不仅大长江,很多江门的摩企都出现这种情况。诚然,大长江集团已经做得很出色,但是否应居安思危,加大宣传、营销力度,以最大化提高品牌的影响力?又或者,王大威如果可以真正走向前台,是不是对其个人、企业都是一种更高的提升?

(三)摩托车文化

   可以说,越是发展成熟的产品,就越有文化,也越需要文化。文化是产品的灵魂,有了文化的产品才能走得远,走得持久,才能把产品的价值最大化。如哈雷摩托,其实就是一种摩托车文化的代名词。就凭着这种“哈雷文化”,哈雷摩托不仅价钱和轿车相差无几,而且在全世界范围拥有广大的哈雷迷,以致哈雷市场长盛不衰。

随着社会的发展,摩托车已经不仅仅是代步的工具,人们开始慢慢追求摩托车的运动和时尚元素。摩托车文化可以通过各种摩托车比赛、集体活动、杂技或另类表演等来表现。譬如宗申车队、嘉陵车队,还有力帆、隆鑫、建设赞助的车队、俱乐部等,吸引、感染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加入了摩托车的行列。相比而言,江门摩企赞助及策划的全国性、地区性的摩托车文化类活动很少,民间摩托车组织的氛围亦不成气候。江门摩托要从低端走向高端,走出江门、走向世界,很需要文化,并应使摩托车文化成为江门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行业展会

行业展会是展示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区域产业发展状况的最好平台。行业展会的目的,除了汇集、展示行内最新技术及产品以外,很重要一点是吸引目标客户,进行业务洽谈和争取订单。江门、重庆都有每年一届的摩托车展会,这也是我国目前较具规模的两次摩托车行业展会。江门已经举办了两届摩托车博览会,在摩托车行业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总的来讲,效果还是不尽人意。具体表现在前期的准备比较仓促,参会目标客户偏少,国际化程度不如重庆,参展企业区域性强,外地企业偏少,尤其外企及外商偏少等方面。

(五)零配件品牌、流通和产业链延伸

现在还有人认为零配件不需要品牌,只管供应整车组装就可以了。这种思想就决定了零配件企业只能供应给本土企业,不能做大做强。其实,江门的配件企业一直都不注重品牌的推广和市场的开拓。江门的配件一般只供应给江门本土的整车企业,而忽略了全国售后服务的市场。事实上,有经验的人都知道,摩托车配件在保养和维修的市场是很大的。一辆合格出厂的摩托车过了两年之后,平均一年的保养和维修费用就在300——500元之间,而这些费用实际上就是配件的售后服务市场。按中国目前一亿辆(保有辆)摩托车来计算,一年就是几百个亿的配件市场!江门约占有中国15%的摩托车市场,以此类推,江门配件的市场就是几十个亿!然而这个市场却被广州白云摩配市场和各整车厂分掉了!而我们的对手重庆则成功打造了如全球冠军――“秋田齿轮”等大批优秀配件品牌和全国最大的摩配流通市场――外滩,可见其在延伸摩托车产业链方面明显走在了我们的前面!

 

(六)专业人才

众所周知,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就摩托车行业而言,专业人才起码包括技术研发、市场营销、行业传媒等三类人才。重庆是直辖大市,加上相当的行业发展底蕴,本身及外来人才相对较多。江门的人才、特别是摩托车人才则相对较少。建议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一是通过城市营销、行业传播,积极吸纳外地人才;二是与相关行业协会合作,吸引人才;三是与科研院所合作,充分利用人才资源,还可以加强与当地高校联系,扩展人才面,不仅包括技术类,还包括经管类,营销类人才,为产业的全面、健康发展出谋划策。

 

(七)一家独大与行业协会

随着中裕的倒下,江门摩企中除了大长江以年产近300万辆遥遥领先之外,其他的皆不超过100万辆。这与重庆力帆、隆鑫、建设、嘉陵、宗申等摩头均超100辆相比,颇有发育不良、英雄寂寞之感。而对合作共赢和一致对外最有效的组织――摩托车及其零配件协会却始终悄无声息,未能对“江门摩帮”的形成起到应有的作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正所谓“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江门正在追赶重庆,不曾想更多的对手即将形成:2008215日,美国新世纪公司斥资三十亿人民币打造的摩托车类机车生产基地落户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县,开发建设计划分四期五年完成。据悉该基地建成后,可年产摩托车类机车六十万台及大量发动机,产品以出口为主,主要包括沙滩车、越野车、摩托车、农夫车、大排量发动机以及雪地摩托、水摩托等延伸产品,年销售收入高达120亿元人民币,创利税24亿元。无独有偶,20071127日,日本铃木株式会社与大长江集团正式签约,共同投资20.8亿元,组建常州豪爵铃木摩托车有限公司。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200万台以上摩托车发动机和整车生产能力,可实现年销售收入约100亿元,年利税15亿元人民币,成为当今全球最具现代化规模的摩托车制造企业之一。届时,该公司将会集聚更多的优秀配套企业,把常州打造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新兴的摩托车产业基地及出口基地。。。。。。 “知己知彼,方可百战百胜”、“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道理似乎都适合江门摩托当前的状况。不管怎样,一个行业的发展,组成的因素很多,影响的主体也很多,只有各方主体齐心合力,并整合力量,全面考虑各组成要素,全面发展,这个行业才是真正健康、强盛的行业,才能成为真正的“产业航母”。江门摩托明天的“奶酪”在那里?相信这也是最考验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管控智慧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