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文化营销
近期珠三角九市不论官方还是民间,都在热议如何“落实纲要,科学发展”。笔者认为江门的发展,品牌是关键。因为只有品牌形成了,营销江门和招商引资工作才有更大的附加值。以笔者多年的企业品牌打造经验来看,市委书记相当于董事长,市长则相当于总经理,所以我们可以利用企业进行品牌运作的理念来营销大江门。具体而言,如果把江门作为一个企业,在现今“百舸争流”的形势之下如何进行营销创新?在我看来,塑造城市个性,靠硬件更要靠软件:其中文化软实力是灵魂所在!即江门应从文化的高度着手,大力推进文化营销。
1、建立江门城市的DNA--CIS(形象识别系统)
江门首先可通过与专业咨询机构合作,对江门的城市定位进行梳理与设计,并建立江门城市CIS系统。建议不妨邀请王志纲工作室等专业城市运营策划机构为江门“找魂”,另辟蹊径地策划出江门城市发展战略的新定位,而且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宣传;或者可直接借鉴香港城市品牌建设的经验,委托专业品牌设计及调研公司,在国内和世界各地就江门城市形象进行调查,最后确认江门城市品牌的核心价值(品牌精髓)与江门所具备的精神特质,并据此判断出“中国华侨之都”这一城市品牌的主题(核心)定位与江门城市价值和特质是否契合,若合则可将这一主题表现为标识设计(如香港的“飞龙”)。同时全面梳理与建设城市品牌CIS系统的其它元素,如重视市徽、城标的设计以及市树、市花等城市品牌基本要素的确立。此外应考虑设立品牌形象代言人的创新理念,可考虑请有影响力的江门籍名人(如易建联、刘德华、梁思礼等)作为江门的城市宣传大使。
2、借“邑商”文化品牌培育起江门重商主义氛围
江门的“文化名市”建设,内涵主要在于历史文化、华侨文化、旅游文化等,却忽视了商业文化。国内如温州温商(海内为主)、潮汕潮商(海外为主)等地方商帮的概念世人皆知,本人认为可通过全民的创业意识教育,不但能转变五邑人自卑和懒散的民风,培育起重商主义的商业氛围,更可借机打造全球“邑商”的品牌。
我所谓的“邑商”,即指江门商帮,泛指全球所有江门五邑籍商人及在江门五邑大地上创业的各地商人。但据笔者观察,“邑商”与先进地区老板们相比,有四个方面需要改进:第一,性格内敛,没有大的魄力,不善于营销、传播与做品牌,也没有在江门范围内形成一个竞争氛围。第二,不善于学习与用人。吃饭、娱乐每晚数千元很舍得,但几百元一天的管理课程都嫌贵。第三,没有分清“做企业”与“赚钱”的不同,而且眼前基本上还停留在“赚钱”的层次。其实做企业需要责任感与使命感,企业做到一定阶段,做到一定规模,企业家就不再是为自己,而是为社会、为员工在奉献,赚钱反倒成了一种副产品。但不少江门老板眼里还只看到钱,而有钱之后,他并不知道拿来怎么再投入。第四,“邑商”不是真正会“做生意”的人群。众所周知,第三产业的利润率远高于工业,这也是全球首富多来自微软、沃尔玛等企业的原因。而“邑商”们则多开OEM工厂,对信息、文化、创意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尤其商品流通业严重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