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曾经很戏谑地说,他是一名漂过来的外乡人,从家乡贺州漂到广州,在所剩无几的口袋中掏出13元无意中漂来江门。他从讲台走下来,当过餐厅服务员,拿过笔秆写起商报,最后,他创办了一家又一家实业公司,从一中倔强的文人,摇身成为一个经历丰富的商人。他在社会上各式各样的行业里审时度势,摸爬滚打,并用自己的创业经历让后来的创业者明白,多经历,多思考,多创新,一定能打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
弃笔从商,投身实业
1997年,李现辉只身从家乡来到了广州,希望这个繁华的大城市挖到自己的第一桶金。在兜里的积蓄只剩下50块钱的时候,李现辉漫无目标地坐上沿途的大巴,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终点站就是江门,而这一站,他一逗留就是十多年。下车之后,李现辉在酒楼找了一份工作,闲暇时候钻书店泡图书馆,写写文章,随后李现辉加入江门某商报媒体。媒体人的角色让李现辉获得极大的认可,并积累丰富的社会资源和人脉。2001年,李现辉开展简易的粮油贸易,敏锐的洞察力和写作才能,让他在业务拓展方面展示出极大的优势。一次偶然的交谈中,中旅社集团董事长跟李现辉谈到,饮食行业行情走势不错,但是各企业员工的伙食情况并不理想。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李现辉针对这一普遍反馈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并计划进军饮食界,承包江门地区多家中专学校、体校、制衣厂等饮食项目。
从酒店服务员,到商报记者,到粮油贸易而转入承包饭堂,李现辉从最基层的打工一族,蜕变为儒雅的商报记者,最后弃笔从商,成为这个世界创富队伍里积极活跃上进的企业家。
智对困境,抱团取暖过寒冬
饭堂承包事业刚刚走上了轨道,李现辉开始构想如何把承包生意做大做强之际,一笔突然冻结的账单扭转了他的轨迹。在承包饭堂过程中,其中一间制衣厂出现欠费问题,经过磋商,制衣厂的老板希望把厂转让给李现辉,以抵消欠款。就这样,李现辉的业务范畴从承包饭堂转向一个更精更专的领域——制衣。由于从未接触过制造业,李现辉的生产与经营面临很大的挑战。当时制衣厂厂长与其经营方式完全相悖,又多方找茬,最后一走了之,留下一个烂摊子给李现辉打理。
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李现辉没有退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李现辉终于把制衣厂扛了下来。就在制衣厂刚上轨道的时候,2003年非典袭来,整个世界笼罩在病毒的恐慌情绪中。制衣行业难逃一劫,面临重大创伤,无论是国内客户,还是国外订单,购买方不敢来厂区验收衣服,生怕衣料传染病菌,不少制衣厂在非典时期举步维艰。萧条的市场,工厂的开销,让李现辉焦急万分,他很清楚地明白,如果公司不出订单,工人就没有工作,工厂难逃倒闭厄运。思前想后,李现辉与布料销售的朋友一起商议如何过非典“寒冬”时,两人达成抱团过冬的想法:李现辉用最便宜的价钱回收朋友的库存布料,不贴牌生产,不收取加工费,以最低的价格推向市场。制衣厂与面料厂双双携手,顺利迈出非典寒冬。
创新与品牌齐驱
04年春天的时候,李现辉与一名学机械的朋友合作创造了江门第一条自动制衣生产线。生产线流程的形成让其产品从开发设计,生产制造到销售整个过程都做到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是他为其企业极大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为降低质检支出,李现辉提出“每个人都是纪检员”的生产口号,并把所节约的经费分发给全部员工此举极大地激励了员工们的工作热情,全厂上下呈现出积极奋发的势头。。优质的服装,准时的货期,绝对的承诺,让焌锋制衣厂声名远播。2005年,在历经两年长时间的考核后,焌锋成为中国知名体育品牌——李宁服装生产商之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珠三角不少制造厂商纷纷倒闭,焌锋制衣厂无可避免受到很大冲击,但良好的声誉和口碑让焌锋再次挺了过来,继续昂首前进。
目前在中国,不少中小企业仍面临着OEM低端生产的困境。虽然业务不断上扬,李现辉冷静地考虑着要把现在的服装生产向品牌打造方面转型。李现辉透露下一步规划,希望通过高薪征集品牌设计师的设计方案,塑造焌锋服装厂的品牌影响力。
继焌锋服装厂后,李现辉于2011年创办了格美涂料化工公司。公司主要经营聚氨酯,皮革油和墙面漆等。虽然公司只是创办了短短两年的时间,但是李现辉敢于创新,产品在市场保持着良好的竞争力。李现辉说道,格美涂料化工公司一直都是以优质的品质,低廉的价格服务客户,客户满意和支持是公司壮大发展的最大动力。未来,李现辉将继续带领格美涂料化工公司昂首前进,再创辉煌。

